0431-85646722 |
|
0431-85646722 |
|
作者:颜薇 浏览量:2101
雄安新区自从宣布成立以来,在舆论的一片赞颂声中已经过去了半个月的时间。近期的传媒声音给人的感觉是要准备在接下来的几年,撸起袖子加油干,打造雄安新城,实现副首都的功能,同时政府直接冻结在雄安炒房的可能。种种迹象,都表明了一种较大的决心。
不过,纵观这些年北方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新区建设,似乎总体的效果总是差强人意,相对而言,比南方的经济新区建设要落后不少。其中,发展得最不理想的经济新区,就是曹妃甸。自从平地而起的曹妃甸经济新区成立以来,历时十几年,今天恐怕很少有人会将其描述为“成功”。发生在曹妃甸的不成功案例,会不会也发生在雄安新区的身上呢? 一直以来,中国的经济新区的建设遵从着一种“平地造新城”的模式。即政府牵动大规模资本在规划的新区范围内直接造出一座新的城市。这种模式带来的一个最大的优势是政府可以利用行政效力,在短时间内调动大量社会资本,高效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 但问题在于,这种粗放型的模式也会带来各类弊端。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于,投资新区建设的风潮将大大助推地产开发,用于基础建设的大量资本流入房地产相关行业。然而,在大量建设科技园、写字楼、居民区之后,却会出现工程资金后继无力的烂尾情况,即使在建成以后,企业和居民的入住率也十分不理想。 无论是在著名的曹妃甸还是天津滨海新区,大量空置的写字楼前几年还清晰可见。特别是曹妃甸的国际生态城建设,遗留下了不少的烂尾工程。作为十年前河北省的“一号工程”,曹妃甸的开发一度吸引了超过十万人的建设人员来到此地,配合当时的“京津唐”区域规划。但没过几年以后,建设得火热难以为继,当地完全就变成另一番景象。 例如,曹妃甸的滦曹大桥在2010年开工,建设一年便停工,而与之配套的计划投资近十亿的一级公路也烂尾。建设中的科教园以及距离其不远的住宅楼盘之间是大片的荒地、空地。关于曹妃甸的新闻报道当中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这些房子虽然大部分都卖了出去,但实际上的入住率非常低,以至于小区管理员觉得整天“闲得慌”。 这些现实提示着我们,一个新区开发最容易吸引而来的,是房地产投资客,而不是企业,企业不来,实际入住率就会很少,出现鬼城空城的几率会大增。并且,在实际入住人口很低的城市,房地产的去库存周期和交易周期都会非常漫长。这对于房产投资者来说,是一个最坏的消息。 任何新区的建设,不论初期的舆论炒作如何热烈,但长期来看,都面临着成为空城、鬼城的尴尬。尤其是地区资源分布极度不均,并且各个地区长期各自为政,互相看不惯的北方地区,这种危险和隐患就更为巨大。 一旦新区成为空城,或者说实际的企业入住率不理想,那么这意味着开发新区的大量投资将难以短期回本,这会造成债务违约的风险。换言之,新区开发的“建设产能过剩”往往会遗留一个金融的大坑。 以曹妃甸为例,自从2003年成立经济新区以来,头十年原本计划融资5800亿元,但最后实际投入的资金只有一半左右2800亿元,即使如此,当地政府依然被每天一千万的贷款利息压得喘不过气。解决沉重的债务负担,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需要有大量企业入驻,尤其是跨国大型企业。 但是,顶着环渤海经济中心的名头,曹妃甸对于企业的吸引力依然有限。例如当年各方都希望吸引日本企业入驻,但是在观望之后,日企依然按兵未动。相对于前景未明的曹妃甸,跨国企业还是更青睐基础建设和营商环境更好的京津两地。 并且,在目前海外企业对华投资逐渐减低,不少民企和外企将工厂迁离中国大陆的情况下,要吸引企业大量入驻一个刚刚开发的经济新区,对曹妃甸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一个经济新区除了房地产以外没有真正的实体经济,那么这个新区也就等于是一个空壳而已。此外,大兴土木带来的巨大政府债务将使得当地官员焦头烂额,此地也因而成为一个“烫手山芋”。 至于说钢铁产业,对曹妃甸而言则是更加尴尬的产业布局。近些年,我国钢铁消费的重心已经逐渐从北方向着珠三角与长三角转移,并且钢铁产业本身也是受到去产能、节能减排等等政策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根据新闻报道,首钢京唐公司亏损达到上百亿,首钢的工程建设因此处于停滞状态。假如因此而出现停产欠薪问题,那么对于该地的发展则更为不利。 即使是迁过来的运营业务当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迁到曹妃甸著的首钢,厂迁过去了,人迁过去了,但人的户口和生活却是迁不过去。一个首钢的工程师,由于工作原因,不得不在工作时间留守在曹妃甸,但是他如果户口原本就是北京的,实在是毫无理由把户口变成一张几乎没有价值的河北护照。况且这个首钢工程师的家人,朋友都在北京,因此他的实际生活和所占用的社会资源依然留在北京。 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所谓的经济新区,实际上除了城市建设的困局以及各类产业的配合不合理以外,基础建设和社会资源的落后几乎无解。尤其是在北京周围的地区,有着首都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有着“北京户口”这样一个巨大的诱惑,都不太可能让人能够安心扎根在一座北京周围的新建城市。 雄安的未来,注定是一个依托于京津(主要是北京)的卫星城。它不太能够复制深圳、上海浦东的经验。毕竟,时代不同,雄安新区宣布成立的时候,中国城市化的程度和产业结构已经和20年前有了天渊之别。经济从过去的两位数超高增长率下降到7%以内,并且人口红利耗尽,产业转型还在艰难挣扎的过程当中。与此同时,大城市的资源却几乎饱和。 但是,我们依然有充分的理由看好雄安作为一座“功能型城市”在未来的发展。经济问题归根结底市场决定,变量太多难以把握。但仅仅就“疏解首都拥挤”的功能而言,笔者认为雄安会产生比较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迁移一部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这是政府内部的事情,只要执行力够强就可以实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雄安这个城市真正可能存在的机遇,其实是承接首都的“资源溢出效应”。而它之所以能有机会承接这种资源溢出,实则并不是市场决定,而是因为行政命令决定的。但这能否有多年的持续性,还值得我们长期观察。假如这种趋势不能持续,那么很可能未来的结局就是曹妃甸第二。相反,首都的“资源溢出效应”如果能被雄安抓住并且最大化的利用,假以时日,这个新区将很有可能成为与珠三角、长三角的经济新区鼎立的北方“第三极”。
摘自:《建筑论坛》 摘录人:颜薇/审批人:杨秀玲 2017年04月17日 上一篇:一个建筑如何救活一座城市 下一篇:恐高勿入 工人数百米高空架设“川藏第一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