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1-85646722
城市内涝,如何破解?——诊脉长春市城区易涝点
作者:颜薇 浏览量:1992
  8月14日8时43分,大雨倾盆,长春市蔚山路与开运街交会处一桥下通道积水,一辆大巴车被困,车内20余人等待救援。

每逢大雨、暴雨,长春市城区低洼处便出现内涝积水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车辆运行和百姓出行,而且造成了较大财产损失。大巴车被困的场景不止蔚山路一处,也不仅仅是今年!

走街串巷 涝点知多少

长春市到底有多少处易涝点,又分布在哪些区域?长春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长春市规划院)给出准确答案:经过全面收集易涝点历史积水情况,重点针对城市低洼地段及人口密集区域、立交桥等道路集中汇水区域、地铁及重要市政基础设施等地点进行考察调研,确定目前长春市建成区存在严重易涝点19处,积水隐患位置73处。易涝点主要集中于老城区历史明沟水系附近、自然地势低点及管网老旧、负荷不足区域。

19处严重易涝点包括人民大街东北师大门前、同志街新华副食门前和新民大街老干部活动中心门前等。朝阳区、南关区等老城区占绝大多数。

73处积水隐患位置包括伪皇宫与陕西路口、吉林大路与东盛大街交会处和公平路与乐群街交会处等,地势较低的二道区居多。

针对易涝点的改造,长春市相关部门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按照“中雨不积水,暴雨不严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目标,长春市建委协调燃气、自来水、吉视传媒、移动、网通、联通、电力、路灯、监控设施等多家地下管线单位,磋商确定具体的排迁方案,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部分严重易涝点改造工作,余下的改造工作也在有序开展。截至7月,19处严重易涝点中,已改造完成5处,73处积水隐患位置已改造完成52处。

雨后泽国 成因若何

是什么原因造成长春市内涝多发?这里包括设计、建设和开发多个方面。

城市自然水系在逐步消失。土地高强度开发使城市的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长春市上世纪70年代基本保持了自然的格局,到90年代就有了很大的改变,河道变短变窄的现象时有发生。在19处严重易涝点中,有15处位于历史水系附近,原有的明沟水系及排洪通道被改为暗渠或被填埋、压占,城市水系统地表调蓄容量变小,行泄能力大大降低。

雨洪源头控制与利用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目前,长春市雨洪控制与利用设施如下凹式绿地、雨水公园等建设严重滞后,城市新开发地区没有按照低影响开发模式对雨水进行控制与利用,雨水就地消纳效果微弱,没有形成多渠道的雨水收集与利用模式,大部分雨水仅依托雨水管线进行排除,管线负荷较重,导致应对暴雨时的管线排涝能力不足。

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缺少有效衔接。由于长春市现行的管理体制,城市防洪与市政排涝分别属于水利和城建两个部门,水利部门编制防洪规划主要针对流域河段,其中所涉及的排涝主要针对区域的洪涝灾害;而城建部门编制的排水管网规划则更侧重于管道、泵站等排水设施的布置和规模的确定,两者没有进行系统的综合规划与设计,缺少相互衔接及协调。目前,伊通河沿线绝大部分排涝泵站均无法与市政管网有效衔接。

老旧管网建设标准偏低,设计缺乏优化手段。由于不同建设年代的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存在较大差异,长春市建成区约70%的排水管网设计重现期为0.5—1年,较现行设计标准偏低,在19处严重易涝点中,有4处属于此类问题。同时,现有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方法仍沿用合理化公式法,设计方案没有经过模型仿真分析,对于汇水面积较大的区域则会产生较大偏差。

告别内涝 路在何方

城区内涝点的治理,需科学规划、部门联动、多措并举。

启动恢复历史水系的相关研究,重塑城市自然遗产及生态廊道。新建地区和地块应杜绝对自然水系的填埋和挤占,科学划定蓝线,严格保护城市河湖水系,增强城市的自然蓄洪能力,杜绝新易涝点的产生。控制中心城区历史水系周边用地的新建、扩建项目,严格控制该范围内原有建筑的改建工程,为恢复历史水系创造条件。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将历史水系恢复为兼具蓄洪、生态、景观等功能的河道,实现水系连通,保障排水出路通畅。

据统计,长春市城区内改为暗渠的历史水系约有10余条,建议启动长春市城区内历史水系调查及恢复专题研究,评估历史水系恢复的可行性。

重视源头与过程控制,实现多目标雨水系统的建立。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恢复自然海绵体。重视源头控制,利用分散式的源头减排与生态处置措施从源头消减地表径流。通过源头控制、管道快排与末端调蓄结合,建立包括内涝控制、雨水资源化、径流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目标的城市雨水系统。

新城区坚持目标导向,按照雨水径流控制的要求,将雨水就地消纳利用,解决好城市建设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协调关系;老城区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城镇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以消除城市内涝积水、治理黑臭水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为突破口,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统筹城市排水与水利排涝,构建内涝防治体系。对于城市小排水系统(雨水管道系统)应尽快补齐短板,对于不满足规范要求的老旧雨水管网,通过扩建、翻建等方式,提高管线排水能力;同时,着力建设城市大排水系统(大型排涝行洪通道及调蓄设施),构建大排水与小排水相结合的内涝综合防治体系,形成以河道水位为边界,排涝大河道“断面控制、水位约束”、小河道“密度控制、区内调整”、管渠设施“竖向控制、排向优化”的控制体系。

一点一策,以点带面,系统治理城市内涝。对道路竖向和雨水系统进行分析,将易涝点治理涉及的泵站、道路、河道以及管网工程进行综合性改造;同时扩大研究区域,研究其整个汇水区域内的雨水管网系统,不但要分析上游来水,还要兼顾下游排水的出路是否通畅。新建的下沉式立交桥要着力解决好排水各环节,实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现有的下沉式立交桥要结合内涝积水情况进行改造,统筹考虑提高泵站排水能力和设置雨水调蓄池等改造措施。

下定决心,协同共治,多部门联动保障。由于地下排水系统的复杂性及地上空间的限制,易涝点治理遇到推进困难、进展缓慢等问题,需下定决心,像修建地铁一样,重视地上地下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以长远眼光治理城市内涝。城市洪涝并非单一部门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防洪指挥、城市规划、国土、园林、民政等多个部门的支持,并加入公众和市场力量的配合。建议市政府对工程涉及的各个单位进行统一调度,对于需要征拆的地块进行统筹协调,对涉及到的地下管线进行统一迁移改造,对施工路段的交通问题协调交管部门联合制定保畅通方案和措施,将交通影响减小到最低。

统筹兼顾,实现内涝防治与水环境治理并举。易涝点及积水隐患位置的改造要与城市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整合,治理方案要充分结合伊通河综合治理及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在消除内涝隐患的同时,兼顾汇水区范围内污水直排、合流制溢流的改造。在已经完成改造的5处严重易涝点中,人民大街东北师大门前、自由大路与岳阳街交会、辽阳街与兴阳街交会均结合伊通河综合治理及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同步进行。

 

摘自《新华网》

整理人:颜薇/审批人:杨秀玲

2018年10月08日

企业文化
联系方式
0431-85646722
2652163410@qq.com
Copyright·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吉林省新时代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建议使用 IE6.0 以上浏览器 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 管理登录 吉ICP备2022003485号